大家知道,国内办马拉松,往往是一把手工程。尤其是大量新办赛事,没有市长的强力支持,很难办得成、办得好。
那些已成名,办过多年的赛事,局面可能稍微好点,但因为马拉松涉及到太多的公共资源,光靠组委会、运营商的推动,是远远不够的。
好的马拉松,必然需要走市场化之路。在我们的办赛体系下,涉及到一些公共资源的强势部门,靠市场的力量推不动时,市长一句话,一切才会迎刃而解。
也就是说,马拉松离不开市场,也离不开市长。当然理想局面是,市场主导,可当下在很多地方,市长要比市场管用。
于是,很多城市马拉松的成色,就变成取决于领导了。遇到一个支持马拉松的市长,赛事就能持续往上走。最担心的还不是市长不过问,而是凌驾于市场之上,这样的马拉松,就相当“脆弱”了。
马拉松江湖此前的《四不像,马拉松IP打造任重而道远》一文,特约撰稿胡平曾有感而发,“由于地方党政一把手更替频繁,赛事运营缺乏连续性,运营公司话语权往往较弱,稳定培育IP更是难上加难。”
起码在现阶段,大多数赛事还是需要一个支持马拉松的市长。可是这里的支持,不是赛事能做主的。因为市长的热心、热情之下,经常会对赛事的市场化运营带来“困扰”,运营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,做好背锅的角色。
这样的现状下,大家就只能在市长与市场间游弋,一点一点地建立起办赛的市场化体系,寻找着一条能够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市场有多重要?
办马拉松不是用爱发电,大赛事几千万的支出,中小赛事几百万的费用,确保了这些,比赛才能落地。
放在前些年,作为主办方的政府手头宽裕,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财政支持,都是常见的。近几年,在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,这方面的费用大幅下滑,直至没有。另一个大头是赞助费,一方面看企业的财力,另一方面是意愿。
不少赛事在办赛费用上开始捉襟见肘,而这两年赛事又“沉浸”在不断内卷中,使得市场的健康状况堪忧。
马拉松又是城市的脸面,主办方往往高度重视,不断地往赛事上“加戏”,至于是否符合市场,根本不重要。
马拉松在不同人眼中,是完全不同的。可以是场大聚会,可以是个城市秀,归根结底,它就是场比赛,应该遵循办马拉松的专业性来。
按照倒计时来推,在什么时间节点干什么,其实都是有章可循的。而且马拉松涉及面又广,一切都按部就班,便是个完善的市场。我们倒不是非要刻板地套,但大方向上不能有问题。
像报名启动的时间点,大家发现没,在这几年成都马和上马先后大满贯候选赛的锤炼下,很多赛事都有意识地跟国际接轨,与市场携手,这是个好迹象。
最核心的,还是具有市场性的马拉松,才更稳定,更具可持续性,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市长在其间的影响力和破坏力。
市长才是内核!
在一场马拉松刚起步,品牌未形成时,市长的加持是举足轻重的。
冠名赞助需要市长协调,公共资源的协调需要市长出面,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,办赛难度会大点,只有市长的强势介入,一切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。
真正懂马拉松的市长并不多,他们大多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处理马拉松的各类问题。市长又是大忙人,必然会导致马拉松的一些决策拖而未决,影响了整个赛事的节奏。
有些市长,比较热心,会有较多的点子、设想,在现有体系下,领导一席话,下面就的积极落实,这样超市场的行为,很容易“好心办坏事”。
再随着市长任期更迭,城市马拉松就会变来变去。所以,迄今为止,国内能够打造成功的赛事IP,屈指可数。
我们有些城市的马拉松,想起来就办一下,不想办就空两年,市长的意图往往左右着这种局面。
当然,市长也不是万能的。比如某城市,市长很喜欢体育,希望各个区都办马拉松,大家积极响应,一时间煞是热闹。书记的兴趣在其他地方,以封路扰民的名目,大刹马拉松之风,最终一地鸡毛。
还有场隔几年办一次的赛事,书记想办,市长没什么兴趣。有些职能部门便狮子大开口,要费用,一度搁浅。有个背景是书记快要调走了,不然也不会这样。这些充分表明,市长在办马拉松的过程中固然重要,但能形成市场体系,才会走得更稳、更远、更高。
本站所有直播信号均由用户收集或从搜索引擎搜索整理获得,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我们自身不提供任何直播信号和视频内容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。
Copyright © 2021-2024 360直播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鲁ICP备17008335号-2
网站地图